菏泽日报记者 李亚楠
走进定陶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手工皂工作室,一股淡淡的皂香扑鼻而来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教室里,映照在孩子们的脸上,他们的笑容纯净而灿烂。郭文迪正站在讲台前,耐心地为孩子们示范手工皂的制作步骤。温柔的声音、细致的动作,让整个教室充满了温暖与宁静。
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,他们有的智力发育迟缓,有的存在沟通障碍,有的是肢体残疾,但他们的眼神中都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。
“这些孩子虽然在身体的某方面有所欠缺,但他们的心灵纯净,对世界充满了好奇。我希望通过手工皂课程,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,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。”郭文迪满眼都是对孩子们的宠爱,她想用特色课程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快乐自信的大门。
2021年,郭文迪怀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,加入了定陶区特殊教育学校。在教学过程中,郭文迪深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。她根据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点,设计了个性化的手工任务。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,她会将复杂的步骤简化,用视觉提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操作。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,她则会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,让他们在创作中不断提升自己。孩子们从最初的懵懂到逐渐熟练地掌握手工皂的制作技巧,每一次的进步都离不开她的悉心指导。
“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‘我能做到’的喜悦。”郭文迪说。手工皂课程不仅仅是一门手工课,更是一门职业启蒙课。郭文迪将测量、搅拌、包装等基础技能融入课程中,为孩子们将来融入社会、独自创作奠定基础。她相信,通过学习这些技能,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,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。
“除了手工皂课程,学校还不断完善泥塑、剪纸、油画等特色技能课程,不仅丰富了残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,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、自食其力增加一份技能保障。”定陶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郭晓丹介绍。
课堂上,孩子们认真地测量着皂基的用量,小心翼翼地搅拌着混合物,然后将它们倒入模具中,每一个步骤都显得那么专注、认真。手工皂的制作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疗愈的过程,通过皂基塑形、植物香氛等多感官互动,激发着孩子们的创造力,缓解他们的情绪障碍。
“我愿做一缕淡淡的皂香,陪伴孩子们在揉捏、浇注中触摸生命的更多可能。”郭文迪热爱特殊教育事业,她用耐心和创意帮助孩子们突破限制,在皂香中收获成就与快乐。
可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