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天启与崇祯两朝时期,若明朝放弃辽东广袤的土地,集中军力防守山海关,那么清军是否能在1644年顺利入关?这一直是近年来许多历史学者讨论的一个问题。随着史料的不断梳理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可能性,并对这一历史节点的走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。
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六年凭借“七大恨”的誓言公开与明朝决裂,发动超过两万人的兵力进攻辽东的重镇抚顺。抚顺的失守令万历皇帝深感焦虑,他急忙任命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,试图反击后金的进攻。尽管如此,大明朝政治腐败、军队战斗力下降,导致了反击的进展异常缓慢。万历四十七年,朝廷策划一举扭转局面,分兵四路在萨尔浒与努尔哈赤展开决战,但遗憾的是,明军在萨尔浒遭遇惨败,失去了重新组织大规模进攻的力量,局势从此转向防守。
虽然万历皇帝的懒政问题无法忽视,但他并非昏庸无能。事实上,万历深知要解决辽东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,因此他任命熊廷弼经略辽东,试图通过与后金形成持久对峙,进行消耗战。然而,这一战略没能持续多久。万历驾崩后,泰昌帝登基仅一个月便去世,紧接着继位的天启帝则因缺乏治国经验,且没有明确主见,在朝臣的推动下摒弃了原有的战略部署。广宁失守后,熊廷弼和王化贞先后遭诛,朝廷由此任命王在晋为辽东经略。
展开剩余77%王在晋的名声不如熊廷弼、孙承宗、袁崇焕等人显赫,但我们却不应忽视他的重要性。王在晋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战略建议:撤兵至山海关,保留力量,待时而动。经过深入调研和周密规划,他认为当前的局势下,朝廷难以短期内解决辽东问题,最有效的办法是集中全力防守山海关,并将军队力量集中于此,待时机成熟再行收复失地。
王在晋的战略方案在朝廷内外引起了热议。他的建议得到了兵部尚书张鹤鸣和蓟辽总督王象乾的支持,但也遭到袁崇焕、孙承宗及首辅叶向高等人的强烈反对。显然,支持王在晋方案的力量处于劣势,最终天启帝采纳了袁崇焕的提议,任命他为辽东经略,朝廷的战略方向从防守转为主动进攻。
袁崇焕推动了宁远、锦州防线的建设,这条防线长达数百里,每年耗资数百万两,给朝廷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。从地图上看,宁远与锦州的地理位置十分尴尬,后金军队如果要入侵中原,不必经过这条防线。而且,历史也证明,皇太极数次入关时,总是绕过宁锦防线,直接攻击山海关,京城多次面临危急。明军的资源有限,宁锦防线过于分散,兵力和后勤补给极为困难,加之朝廷国库空虚,山海关一带的防守显得尤为薄弱。
王在晋和熊廷弼早已看到了这一局限,制定了一个务实且具有远见的战略:撤回至山海关,集中力量防守,并通过三条奇兵进行协同作战。第一条奇兵是与蒙古的林丹汗进行联络,由西侧牵制后金;第二条奇兵由毛文龙率领,从海上袭扰;第三条奇兵是朝鲜出兵从东侧进行制约。
从后来的历史来看,王在晋和熊廷弼的战略思维的确极具前瞻性。努尔哈赤去世后,皇太极接手的是一盘烂摊子,三路奇兵对后金政权形成了极大的威胁。如果得以实施,这将成为后金政权的致命难题,甚至可以通过消耗战将其拖垮。皇太极深知这一点,因此他必须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,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击败明军。而袁崇焕的战略,恰好迎合了皇太极的需求,尽管后金军队未能突破宁远城,但袁崇焕始终未能有效阻止八旗军队的进攻。
当崇祯继位时,局势更加严峻。国内的农民起义蔓延,崇祯最急需的是财政支持。若采纳王在晋的战略,朝廷就不必每年花费巨资在辽东防线建设上,这笔资金若被用于镇压农民军,局势也许会有所改观。倘若朝廷能够平定内乱,集中力量于辽东,历史的走向或许会不同。
许多读者可能会疑惑,按照王在晋的战略,山海关就能牢牢守住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山海关自古有“天下第一关”的美誉,地势险要,北面山脉纵横,交通不便。在冷兵器时代,若没有强大的海军作为支援,陆地上的大规模兵力根本难以展开攻击。历史也证明,山海关从未曾被北方敌军攻破过。
更为关键的是,山海关以南地势平坦,距离中原较近,因此后勤补给异常便利。皇太极若想集中大军攻打山海关,必须拉长补给线,这将使得他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风险。相反,袁崇焕修建的宁锦防线反而拉长了明军的补给线,为后金创造了更有利的进攻条件。对皇太极而言,打击宁远虽然能取得一些小胜,但明军的战败所带来的后果却是无法承受的。
回顾历史,若崇祯采纳了王在晋和熊廷弼的防守战略,长城沿线的各关口也不会像当时那样兵力薄弱。设想一下,袁崇焕凭借两万兵力成功抵挡努尔哈赤的十万大军,若是在山海关集结十万重兵,皇太极乃至后来的多尔衮都无法突破这一防线。因此,可以得出结论:若放弃辽东,集中防守山海关,大明王朝的命运将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,甚至崇祯若能先行平定内乱,再图收复辽东,历史的走向也许会大不相同。
【备注】近日发现,部分平台上有作者恶意抄袭的情况。御史在此声明,所有文章仅发布于头条和百家两个平台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可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