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幅绘画出自江户时代浮世绘巨匠喜多川歌麿(Kitagawa Utamaro)之手,创作于1794至1795年之间,以其极具动势的人物塑造、极富表现力的面部表情及对中华古典题材的浪漫再演绎,成为“日本浮世绘对中国文学经典再诠释”的巅峰之作。
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中国古典英雄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幕:刘备、关羽、张飞桃园结义。原本是布衣之身的三人,在一片桃花盛开的园林中立下誓言: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。”
在这幅三人半身肖像浮世绘中,歌麿运用强烈的构图、戏剧性的表情、与极为日式的审美转译方式,赋予三位蜀汉英雄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。
展开剩余61%刘备身着文官装束,佩戴高冠,面庞庄重而深邃,双目半闭、嘴唇紧抿。面相显示出沉稳与隐忍,展现他“仁德为本”的形象。衣纹简洁流畅,暗示其尚未贵为皇帝时的平民身份。歌麿以轻描淡写的笔触描绘刘备,似乎更在强调他“王者未现”的宿命气质。
张飞面部夸张扭曲,目光炯炯、瞠目咧嘴,似在大声说话,牙齿暴露、眉毛上挑。头戴布巾,胡须如刺,表情充满野性与豪气。手中捧着结义用的酒碗,紧张激动的神情与他的“猛张飞”形象呼应。歌麿将张飞塑造成一种“近乎漫画化”的暴烈形象,既是对三国人物性格的浮世风演绎,也暗藏一种江户风俗画对英雄式人物的幽默戏仿。
关羽面容威严肃穆,眉目深邃如刀锋,面庞广阔,胡须浓密。手中执笔,似在准备执行结义仪式。关羽沉静、克制而不动声色,与张飞形成强烈对比。这正契合了关羽在三国中的“义薄云天”、“忠义无双”的精神象征。
此作采用大判竖构图(ōban tate-e),人物面部几乎占据整个画幅,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。线条粗犷有力,尤其在胡须、眉毛与皱纹处运用“鋭利起笔、圆润收笔”的笔法,展现人物神态。色彩方面,整体较为克制,以墨线、淡绿、米黄、赭红为主,强化历史氛围感。虽是中国题材,仍融入大量浮世绘表情处理技法,如“见返(振り向き)”与“口角外翻”的滑稽元素。
自室町至江户时期,日本即对中国《三国演义》极度推崇。到18世纪,已有数十部日文译本及改编本在民间流通,甚至发展出“讲谈”、“人形剧”等三国文化形态。三国英雄成为武士、町人阶层的精神寄托,“义、仁、忠”的价值观被植入日本式忠臣文化。
关羽被视为“保护神”;张飞象征“直率与勇猛”;刘备成为“以德服人”的理想大名。这幅浮世绘正是通过日本眼中的三国人物构建“异文化英雄想象”——在外来文化中寻找自己社会结构的理想镜像。和中国自己的经典三国人物相比,你们觉得日本人创作的刘关张桃园结义怎么样?
发布于:广东省可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