圈里聊古陶瓷,绕不开叶喆民先生
—— 这位满族出身的学者,
一辈子都跟老窑瓷和笔墨打交道。
他是清华美院的教授,
还兼任过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,
论地位,说是
“汝窑研究第一人” 也不为过;
论影响,现在藏家们津津乐道的
不少汝窑鉴定研究的标准,
都带着他的学术印记。
他一生与陶瓷为伴,却鲜少
出现在聚光灯下;晚年如
一片清寂的瓷片,静默地隐入历史......
叶喆民(1924–2018),字丹枫,满族叶赫那拉氏后裔,生于北京。他早年师从徐悲鸿、罗复堪学习书画,北大文学院毕业后被清华大学聘为院长秘书,在书法界已崭露头角。然而,他最终选择了一条更为冷寂的道路——古陶瓷研究。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,他师从陈万里、孙瀛洲等大家,踏遍全国窑址,将毕生精力投入陶瓷史的梳理与考证。
展开剩余86%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。少走弯路,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,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,实事求是,以诚相待!你的一份认可才是最重要的。
讲实情,出实招,办实事,求实效。《求真务实》
国内一线拍行送拍(嘉德,保利,翰海,中贸圣佳,古天一,大羿,明石,华辰,西泠印社,崇正,华艺国际,私下交易: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,博物馆推荐)香港拍卖:(苏富比,佳士得,香港保利,香港嘉德)藏品征集,(上方图片)详情咨询 叶老师
征集项目:近现代书画、古代书画、当代书画、油画雕塑、古董珍玩、紫砂艺术、铜炉佛像、瓷板画、印章、玉器、钱币、邮票等 (犀角,象牙,青铜器不征集)
收而不研者俗,藏而不鉴者傻,以藏学师者德,以藏悟心者美,以藏缘友者雅,以藏养藏者富!
汝窑谜团,一朝解开
说起叶喆民先生最出圈的成就,是破解了汝窑窑址的百年迷案。
20 世纪那会儿,宋汝窑就因 “传世不足百件” 闻名,但窑址在哪儿始终是谜。1977 年,叶喆民为编《中国陶瓷史》赴河南考察,在宝丰清凉寺捡出了一片天青釉残片 —— 就这小小的一片,釉光莹润、开片细密,尽管当时未受重视,他仍坚持研究。
清凉寺汝窑挖掘现场
当时报纸记录的第一块典型汝窑天青釉残片
后来经化验,这瓷片的成分和故宫藏的汝窑盘一模一样,再结合文献考证,并于1985年在古陶瓷研究会上首次提出“清凉寺或是汝窑窑址线索”的论断。这事儿在陶瓷界简直是石破天惊,后来正式发掘果然证实了他的判断,汝窑研究才算真正有了根基。
叶喆民在邯郸磁州窑窑址考察
比起学术上的 “大发现”,叶先生的收藏更像 “学者式藏珍”—— 不追天价重器,却处处藏着门道。
他的藏品里,最多的是窑址采集的瓷片标本,那些别人眼里的 “破烂”,在他那儿都是研究的宝贝。就像清凉寺那片汝瓷残片,对藏家来说或许不值钱,但对整个陶瓷史研究,却是千金不换的钥匙。跟那些只盯着成交价的藏家比,格局一下子就拉开了。
宋瓷青器汝窑先,玛瑙为釉古相传。
裹底支烧青色浅,纹呈蟹爪宝光含。
当世已称不易得,清初高艺仿犹难。
而今临汝新成品,百尺竿头拭目观。
——叶喆民
北宋 汝窑青釉水仙盆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2.6亿“汝窑神话”背后有他的坚守
与动辄拍卖过亿的汝窑瓷器相比,叶喆民本人的收藏生涯却显得格外朴素。
他一生清贫,衣物穿数十年,居所简陋,之前看叶喆民先生晚年在医院走廊的照片,真挺戳人的,还引发过广泛关注。他拒绝商业鉴宝节目,坚持学术纯粹性,其旧藏多为研究资料或文人雅玩,市场亮相极少。
叶喆民九十以后所作《草书钟南山诗》
近年来,叶喆民旧藏偶现拍场,价格平实却意味深长,但叶喆民与天价汝窑的对比极具戏剧性。
2017年,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洗以2.6亿港元拍出,藏圈到现在还能聊起。可谁还记得,最早帮着揪出汝窑窑址(宝丰清凉寺)的叶喆民先生,一生未因汝窑市场狂热获利。他曾提出汝窑鉴定秘诀——“寥若晨星”气泡观察法(10倍放大镜下釉中气泡稀疏),成为藏家辨伪的关键依据,但他更希望世人关注器物背后的文化与历史。这些背后的文化和历史,才是汝窑真值钱的地方。
北宋汝窑青釉圆洗,口径13公分,2017年10月3日在香港苏富比再次拍卖,编号5,以2.6亿港元的价格落槌,加上佣金共计2.94亿港元,再次创造出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,为亚洲私人收藏家竞得。
有人可能会问:叶喆民这么懂陶瓷,有没有“捡漏”过什么宝贝?说实话,以他的学识,要是想靠这个发财,早就富得流油了。但他从来没这么做过。
他的一生,都在做两件事:一是研究陶瓷,二是教书育人。他培养了无数陶瓷和书画领域的人才,他的著作《中国陶瓷史》,被学界奉为经典,甚至风行日本,影响深远。
END
叶喆民先生的故事,特像老派传统文化人的缩影 —— 明明是贵族出身,却一辈子守着清贫过;解开汝窑 700 多年的谜,却从没想拿文物赚钱。市场再热闹,他就埋首书斋写书育人,旧藏的流转价格或许微不足道,但其学术遗产却重若千钧。
发布于:广东省可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