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段落语义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让内容更丰富生动。全文字数变化不会太大。
---
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和数不清的奇珍异玩摆满了屋子,闪烁着耀眼的光芒,令人目不暇接。一位衣着朴素、脸上布满风霜的老汉正带着威严,指挥着手下将这些珍贵的财物分发给在场的众人。
这可不是天上掉馅饼,而是他们举办的“盗墓庆功宴”,俗称“分赃大会”。
盗墓?别以为这是电视剧里的桥段,这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。那个指挥分赃的老汉,正是臭名昭著的盗墓贼头目王绍义。艺术源于生活,但生活往往比艺术更为惊心动魄。
展开剩余91%“弹棉花啦!谁家的棉被要弹哟!”天刚蒙蒙亮,王绍义的声音便响彻小镇的大街小巷。
镇上的人都认识这位弹棉花的“傻”老汉王绍义。其实他说“傻”并非指他真的愚笨,而是他不会经商,生意上屡屡吃亏。
十多年来,王绍义总是隔三差五地来镇上弹棉花,熟悉行当的人都知道,弹棉花要想有活儿做,必须走南闯北,寻找生意机会。
很多人劝他出去闯荡,他却只是笑而不语。其实,他一点都不傻,反而心思缜密,暗藏着一个惊天大计。
这位年过半百、看似慈眉善目的老汉,实际上曾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土匪头子。
1912年,清朝覆灭,军阀混战,社会动荡不安,百姓苦不堪言。年仅二十岁的王绍义渴望改变命运,追求尊贵的生活,决定投靠马福田。
马福田是谁?他是声名狼藉的土匪头目,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。正因如此,他聚敛了大量财富,吸引了不少土匪纷纷投靠,而王绍义正是其中一员。
王绍义头脑灵活,机智多谋,很快赢得了马福田的赏识,成为他的左膀右臂。
乱世之中,形势风云变幻,马福田担心风头过劲,打算依靠一位实力强大的军阀做靠山。
1927年,张作霖登顶中华民国最高统治者。马福田与600多名土匪随之归入奉系军阀麾下,被任命为团长,而王绍义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参谋。
那时,北伐战争如火如荼,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北伐军势如破竹,1928年4月正式发起对奉系军阀的进攻。
马福田从土匪头子摇身变为军阀团长,还没来得及享受荣华富贵,就不得不应对强大的北伐军,内心苦不堪言。
奉系军节节败退,马福田决定带领手下逃命,不愿白白送死。
“该往哪里跑呢?哪里都不安宁啊。”马福田无奈地叹息。
“河北清东陵。”王绍义坚定地说。
听罢,马福田会心一笑,赞赏这主意妙极。
清东陵是中国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寝群,共有217座宫殿牌楼和15座陵园。
历代皇族皆有厚葬传统,陵寝里金银珠宝、奇珍异宝堆积如山。更何况陵园多建于郊外,环境幽静,远离战乱纷争,既能保全性命又可发家致富,此计两全其美,深得马福田喜爱。
于是马福田率领手下叛逃至河北东陵马兰峪。正所谓祸不单行,原本想大展拳脚,没想到却在这里碰上了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。
孙殿英原本也是土匪出身,后被国民党收编,如今驻守马兰峪奉命剿匪。
叛逃的马福田部队兵力与装备远逊于正规军,没打几仗,马福田便中弹身亡,命丧黄泉。
老大一死,土匪们四散奔逃,逃得越远越好,皆因求生本能使然。
但王绍义却与众不同,他选择藏匿在东陵附近的小村庄,因为他没有放弃盗墓的野心。
孙殿英从俘获的土匪口中得知马福田一行人盗墓的真实目的。
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,得知东陵内埋藏大量金银珠宝的孙殿英,便摇身一变为盗墓贼,假借军事演习之名,盗掘慈禧和乾隆的陵寝。
皇陵的地宫设有坚不可摧的石门,非一般人能轻易进入。但孙殿英性格粗暴,遇到阻碍便用炸药轰炸,致使皇陵被炸得满目疮痍。
孙殿英的盗墓行径很快传遍大江南北,引发轩然大波。
末代皇帝溥仪及社会各界纷纷向蒋介石上书,强烈要求严惩孙殿英。
孙殿英自知理亏,为免牢狱之灾,便将盗得的珍贵文物行贿国民党高层。
结果,他侥幸逃脱惩罚,此案最终不了了之。
马福田与王绍义本想在东陵大显身手,却被孙殿英抢先一步,令王绍义焦急万分。
但他身边既无人手又缺乏工具,且对东陵机关布局一无所知,只能选择潜伏附近伺机而动。
于是白天他化身为弹棉花的王师傅,晚上则暗中研究陵墓结构,筹划盗墓大计。
光靠一人力量显然不够,王绍义费尽心思拉拢东陵守陵人。
双方熟悉后,他不断给守陵人灌输思想:“天下不太平,人生无常,还死守着宝贝做什么?不如拿出来及时享乐。”
渐渐地,两个守陵人被他成功说服,三人组成了东陵盗墓小分队,其中一人杨芝草尤为机灵多谋。
不同于孙殿英见好就收,王绍义野心勃勃,想要掠尽整个东陵的财富。
如此庞大的陵园,三人力量明显不足。杨芝草建议扩充队伍,招募更多能干的帮手,尽快实施盗墓计划。
然而,正当他们准备扩充时,日本侵华战争爆发。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、1932年淞沪战争、1937年七七事变,局势动荡。
盗墓计划不得不暂缓,这一延迟竟持续了十余年。
这期间,三人除了躲避战乱,就是深入研究盗墓方法。守陵人加入使他们对东陵外部结构摸得透彻。
但对内部布局仍是门外汉,为此他们拉拢了世代修建陵墓的关家后人关会增。
他们不具备孙殿英那样的资金与火药武器,无法轻易炸开坚固的石门。
年轻时,王绍义曾拜师学开锁,技艺非凡,能破解各式锁具。
他提出打造一把“万能钥匙”,以开启东陵所有墓门。
此建议获关会增大力支持,他成了技术顾问,王绍义主设计。
经过多年潜心钻研,万能钥匙终于面世。若用这技术谋正途,必定一番大作为;可惜他们沉迷非法,走上犯罪深渊。
尽管有万能钥匙,王绍义仍不敢轻举妄动,主要有两大顾虑:
一是人手不足,区区四人作战,力量有限。
二是参与人数少,易被政府察觉。
他想到“法不责众”,若能吸纳更多人加入,成功率大增。
但如何确保盗墓分赃时自己和小队利益最大?唯有找个能维持秩序的管理者。
权衡后,王绍义认为非张尽忠莫属。
张尽忠早年为日伪矿警,1942年加入八路军,表现勇猛,被任命为15军敌工部部长。
王绍义描绘出皇陵中无尽财富,张尽忠毫不犹豫答应保驾护航。
与此同时,小队积极拉拢村民加入,鼓动大家共谋发财。
队伍逐渐壮大,成了有组织、有计划的盗墓集团。万事俱备,只待时机成熟。
终于,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投降。之前战乱频仍,为保文物,东陵兵力坚守。
战后半年,国内局势混乱,驻军撤离,守卫松懈。
唯一阻碍便是东陵附近区公所的管理人员,如何避开他们成难题。
王绍义计上心头,决定行动当天上午在东陵西侧用炸药打石,制造声响,引开区公所人员。
1945年秋冬,声东击西计划展开。炸药声响起后,王绍义率领百余人浩浩荡荡直奔咸丰帝定陵。
为何先选定陵?原因有三:一是地处东陵西面,树木茂密,群山环绕,利于隐蔽。
二是咸丰帝为“穷皇帝”,修建陵寝时多用废料,陵墓相对脆弱。
三是地理环境适合盗掘,适合作为“试炼场”。
进入定陵后,他们很快发现藏在琉璃照壁下的地道口。正如预料,定陵陵墓坚固程度远不及其他陵寝,开掘工作不到两小时便完成地道挖通。
地道口之后,是最难关——石门后的“自来石”。这是一块顶在石门后的巨石机关,被誉为“一石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防盗利
发布于:天津市可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