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特约评论员林风雅
在当代水墨的纷繁语境中,艺术家黄洪平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样本:其创作并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或决裂,而是一场在多重矛盾中寻求辩证统一的精妙实践。本文将从其创作逻辑、形式转译与哲学追问三个层面,解构其艺术体系的核心。
一、创作逻辑:在限制与自由的对立中寻找张力
黄洪平的创作方法论根植于一系列对立范畴的运用,其最新力作《荷塘鹤影》便是最佳例证。
1. 撞破沉默:色彩对水墨秩序的介入
* 观点:传统水墨的“沉默”并非虚无,而是一种等待被当代感知唤醒的蛰伏状态。黄洪平认为,**“当代性不在颜料里,在画完最后一笔时突然颤抖的手腕里”** ,强调当代性是艺术家主体性与传统材料碰撞时的瞬间顿悟。
* 实践:在《荷塘鹤影》中,他以**朱砂点染的红荷**强烈介入**浓墨铺陈的枝干与鹤影**,形成视觉与哲学上的双重“撞破”。这种“撞”并非破坏,而是激活,迫使沉默的墨色因色彩的闯入而产生新的语境和节奏。
展开剩余81%2. “以工笔捆写意”:法则与激情的共谋
* 观点:“工笔的精确是写意的起点,写意的自由是工笔的终点。”在他看来,没有限制的自由是虚妄的,极致的法度恰恰是为了成就极致的自由。
* 实践:《荷塘鹤影》中鹤的精准轮廓(工笔)与泼墨挥洒的羽毛(写意) 形成鲜明对比。工笔是那根“细细的绳子”,它不仅没有束缚住写意的“野马”,反而通过精妙的制约,让其奔放的能量有了可辨识的形式与方向,飞得更远。
3. “留白的危险”:未完成与共创作的哲学
* 观点:“留白不是空,是让观者成为画作的共谋者。” 画面中大量的留白是一种积极的“未完成”状态,它邀请观众用自身的生命经验和想象参与完成作品,这是一种充满“危险”与挑战的互动。
* 实践:《荷塘鹤影》中大面积的水岸留白,既是空间布局,更是意义场域。它的“危险”在于,要求观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,而必须调动全部人生阅历去补足画外之意,完成最终的审美创造。
二、现代转译:传统符号的基因编辑与活化
黄洪平的艺术另一重突破在于对传统文化符号的“转译”能力,使其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呼吸。
仙气
* 线条的当代叙事:在其笔下,一条线可以同时是石头、是风、是心跳。如《荷塘鹤影》中荷茎的线条,兼具植物的柔韧与金石般的刚毅,超越了传统“折钗股”、“屋漏痕”的技法范畴,被赋予了表现现代情感与生命律动的叙事功能。
* 材料的并置对话:他大胆推行 “敦煌红与丙烯蓝必须同居” 的理念。“敦煌壁画是祖先的二维码,我们得用当代眼光重新扫描。” 这种并置并非杂糅,而是通过对矿物颜料(朱砂、石青)与现代化学颜料(丙烯)的跨时空对话,实现对传统色彩体系的“基因编辑”,使其携带的信息能在当代视觉经验中被准确读取。
* 技术的跨界融合:为彻底“让传统符号‘活’起来”,黄洪平积极探索科技介入。为其作品《荷塘鹤影》设计AR(增强现实)互动,观众扫码后,画中鹤影可动态展翅,使静态的水墨画作在数字维度获得新生,极致化地诠释了 **“传统与当代只隔一层屏”** 的理念。
三、艺术追问:创作背后的生命哲思
黄洪平的艺术最终指向的是深刻的哲学思考,将技术实践升华为生命体悟。
春犹在
* “砚台磨穿时,笔锋自然开刃”:这不仅是《荷塘鹤影》中**枯笔飞白**的技术呈现,更是其艺术哲学的隐喻。他将创作的磨砺与痛苦视为不可或缺的“磨刀石”,认为唯有经历极致的锤炼,艺术语言才能如此锋利,直指人心。
* “鹤的孤高不是姿态,是它必须独自飞越的时区”:《荷塘鹤影》中的鹤,是其精神的自我映照。这种“孤高”并非故作姿态,而是艺术家在探索之路上必须面对的孤独状态——一种超前于普遍认知、必须独自坚守的“时区”。这回应了其终极追问:“画银鸡的人,心里有座无人登顶的山——那山叫‘为什么’?”
* “水墨的基因链里藏着所有当代艺术的密码”:黄洪平坚信水墨的本质是开放的、未来的。他的创作,如同用CRISPR基因剪辑技术,对传统水墨的“基因链”(如八大山人的孤高、敦煌壁画的瑰丽)进行解码、编辑与重组,注入当代观念的“碱基对”(如街头涂鸦的活力、数字艺术的交互),从而孕育出充满生命力的新形态。“传统不是祖先的遗产,而是我们尚未完成的遗嘱。” 他的全部工作,正是为了履行这份充满可能性的“遗嘱”。
---
结论:
黄洪平的艺术实践清晰地表明,当代性不是抛弃传统,而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呼吸。他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辩证法则,将矛盾转化为动力,将限制升华为自由,最终完成了对水墨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“现代转译”与“哲学扩容”,为其开辟了激动人心的新航线,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。“当然,黄洪平先生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是否能为所有观者所接受,或许仍待时间的检验……
掉队鸭
任意飞
发布于:上海市可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